编者按
时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教育模式、社会分工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光明智库特邀三位学界、业界专家,围绕“‘智能+’时代的就业问题”,从“怎么看”与“怎么办”两个维度,共同探讨如何调动多元力量,深化教育改革,激活就业领域的一池春水。
本期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马名杰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黄荣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 吴清军
就业总量不会受太大影响 但就业结构会有所改变
光明智库: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点出了“智能+”概念。请问,人工智能给就业带来的挑战有多大?新机遇又有哪些?
黄荣怀: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2018年)》指出,目前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时长,占当前工作总时长的29%,2022年后预计可达42%。可以看出,“智能”与行业充分融合后,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呼唤更多“新动力人群”的出现。
为适应这种需求,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应对。近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在专业调整方面开始发挥积极的政策引导作用。
吴清军:
评价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不能单纯看就业人数的增减,还要考虑对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总值、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劳动力技能等方面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次技术创新导致整个社会大规模失业。我们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就业总量不会受太大影响,但就业结构会有所改变。人工智能确实给一些程序性工作带来冲击,不过复杂性工作以及非程序性工作,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创造新的机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将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专业的设置,标志着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还将推动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的改革与创新。
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工业时代的岗位设计和职业规划,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一大批新职业。这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分工体系正在转变,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新职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13个新职业,电子竞技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应运而生,折射出我国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马名杰:
所谓“智能+”,可理解为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改变传统的产业形态和就业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人工智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就业的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扩大的过程。
实际上,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传统劳动”不断被替代、新就业岗位不断被创造的过程。纺织机、蒸汽机、自动化技术等重大技术变革都曾引发“失业恐慌”,但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遇,“智能+”很有可能继续这种趋势。尽管从长远看,人工智能有利于推动就业发展,但由于求职者转换劳动技能需要时间,且个体差异较大,短期内可能对就业产生一定压力。
促进教育培养模式重构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我国教育多以“吸收性知识教育”模式为主,而人工智能需要通过深度学习进行,这对传统学习模式形成了挑战。未来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让现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优势荡然无存。这引发了对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思考。您如何看待?
马名杰: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迈向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知识结构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劳动者要具有更强的学习、适应、创新能力。
当前,各地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做了不少探索。但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创新潜质的培养,还明显不足。传统岗位劳动力能以多快的速度掌握新技能,从而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需求,是当前就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所以,我国教育模式需要加快转变的步伐,满足未来就业需求。
吴清军:
题中观点失之偏颇。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培养“专业性”人才,大量的课程都是技术或技能教育。但这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教育领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人才培养要求越“专”越好。未来,受人工智能冲击最严重的,可能就是这些专业性、程序性的工作岗位。但是,很多高校已经启动教育模式改革,应对上述挑战。培养方式上,已从专业性转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基于大量基础性课程,又增加了技术技能课程;培养模式方面,已从专业性思维培养,逐步转向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培养。
黄荣怀:
知识精加工型和知识贯通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前者与“吸收性知识教育”类似,强调训练“如何寻找和记忆答案”,对问题的来龙去脉不要求过多思考,是一种浅层次学习。后者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理解问题语境、提出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记忆(存储)和信息加工(计算处理)方面,机器已经超过人类;但解决复杂问题方面,未来的机器难以超越人类。所以,无论是从基本生存能力,还是创新能力角度看,学生都需要从知识精加工型向贯通式学习转变。
“智能+”时代,学生之间存在“数字使用鸿沟”,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如何管理“数字土著”的学生,都关乎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我们可尝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到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翻转教学”等方式,弥补同质化课堂的教学缺陷,满足学生诉求;优化信息化环境,提升学习效率。特别应指出,要推动教育装备等产业发展,增加对教学硬件的支持力度。
“智能+”时代,求职者该做些什么?
光明智库: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新技术在推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也延伸了产业链,创造了大量新岗位。广大学生、家长及再就业者、创业者都很关注的问题是:数字时代,将会催生哪些新行业、新职业,他们应该为此做哪些准备?
吴清军:
数字技术发展太快,很难精准预测会产生哪些新职业、新岗位。未来就业者需要培养好两种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并非简单的专业性技术能力;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时刻保持学习状态。未来的创业者,除了具备以上两种能力外,更要培养一种自我判断的能力。创业能否成功,需要有市场预判、经营管理以及沟通交往的能力。我并不建议年轻人盲目创业,创业之前需要对自我能力进行评估,这是至关重要的。
黄荣怀:
当下,智能技术领域的人才已经供不应求,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数据分析师、信息安全分析师、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设计师、区块链专家等。目前,人工智能在服务业应用较多,如客服、销售、培训和开发岗位等。除此以外,“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式,如口译人员可以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辅助下进行翻译,医生在智能诊断系统的辅助下对病人进行诊察。
《未来就业报告(2018年)》指出,2018年至2022年间,所需劳动力技能的平均转移幅度为42%;到2022年,至少54%的员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培训和技能提升。所以,未来就业、创业的学生非常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增强好奇心对学生来讲很重要,学会在冗杂信息中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良好的自控力对提高个人能力也很关键,这是应对变革时期的“软实力”。
马名杰: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技术创新瞬息万变,要准确预测十分困难。有些一度活跃的新业态、新模式,可能很快就被市场证明是失败的。归根结底,创造新岗位的主体是企业,它们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和试错。一般而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往往会产生人才缺口。例如,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估算,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分别达到450万、40万、103万、400万和450万。在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劳动者要注意提升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
统筹多方力量营建就业好环境
光明智库:就业不仅要靠就业者的个人努力,更要靠整个社会形成合力。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新需求,政府、学校、用工单位如何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为广大就业创业者创造更好的环境?
马名杰: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从短期看,加强技术和职业培训以及终身教育的政府扶持力度,支持离岗人员再培训;鼓励多种形式的创业,如支持“零工经济”的新工作方式,提高跨领域的劳动力流动性。从中长期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破除制约企业创新的各种束缚,完善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标准,坚持宽容、审慎地监管,营建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黄荣怀:
政府除了重视智能技术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外,还需要营建城市智慧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好公共场馆设施,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在社会治理中,也可引入智能技术,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学校可在突破关键、共性的产业技术瓶颈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实验项目,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与社会对接。
吴清军:
适应智能时代要求、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我们要看到,中国已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中,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无非有两点原则:一是保持充分、平等的市场竞争才能带来创新动力,营造创新的环境;二是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对待创新,才有可能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传统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产生的巨大冲击。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阿图什市公安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集中志愿者服务活动2022-01-16
- 三张新照 展现“矿区”变“景区”2022-01-16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黄世勇辞去自治区副主席职务请求的决定2022-01-16
- 讲解知识 宣传反诈 让老年人守住“钱袋子”2022-01-16
- 「中央媒体看甘肃」凉州西瓜畅销四方2022-01-16
- 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卫生院红崖子分院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医共体建设工作2022-01-16
- 福田人:先核酸再买药!这39类药品需到定点药房购买2022-01-16
- 马术运动拓开乡镇农牧民致富路2022-01-16
- 城东湖街道向先进社区“看齐”2022-01-16
- 在巍巍长城间守望(青春日记)2022-01-16
- 注意!福州市中心这条路出行有变2022-01-16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