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看:田野守望者的十年:把最好的时光献给这片沃野,不负青春不负农!

每到春耕秋收时节,在兴安盟科右中旗的乡间小道上,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阿拉坦其其格,这位扎根农牧区16年的科技工作者,荣获中宣部颁发的2023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称号。当地农牧民都亲切地称她为“田专家”,因为她总能把复杂的农业技术变成听得懂、学得会的实用方法。

带领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左一)。

“阿拉坦其其格技术员特别贴心!去年她带领专家指导我们防虫害,科学施肥,我家玉米每亩多收160多斤。今年她还带领专家指导我们选种,如何科学种植,她讲得明白、做得实在,我们特别欢迎她!”巴彦呼舒镇浩特化嘎查那日力格家庭农牧场负责人布和白拉由衷赞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展农牧民培训。

这样的认可,源于阿拉坦其其格16年如一日的坚守,她的知识更新不是仅靠文献,更多是来自地头的苗情、农民的愁容和手上的泥土。她不仅走遍全旗各嘎查村,每年下乡60余天,面对面指导农牧民田间管理,还创新性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服务突破时空限制。

当代“农专家”不仅要懂农业,更要懂传播。近日,在科右中旗政务云直播平台开启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吸引了1000多名农牧民在线观看。“家人们,今天我们来详细解读有机肥惠农政策。”她耐心讲解的声音通过网络传遍四方,这场直播让2000余人受益。除了直播,她还通过微信服务群线上解决农牧民遇到的技术难题100多个,真正实现了“科技服务零距离”。

在阿拉坦其其格的推动下,全旗1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窗口”。每年引进示范的30多个农业新品种,通过现场观摩会快速推广,让科技示范户的收益比周边提高20%以上。这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让科技创新真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为农牧民科普种植技术。

为了让科技知识更加通俗易懂,阿拉坦其其格每年组织开展3至5期农牧民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2500人次。她精心准备培训材料,将复杂的技术要点转化成农牧民听得懂的语言,配上实地拍摄的图片,让每家每户都能有个“技术明白人”。

从2015年获得兴安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到2022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再到如今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阿拉坦其其格用16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科技服务,不仅要“走得进田地”,更要“住得进心里”。

科右中旗农牧和科技局种植业股负责人阿拉坦其其格说:“能获得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的称号,我倍感荣幸,也深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所有基层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既是对科右中旗‘三下乡’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逐梦前行的深切期许。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让我们共同聚焦基层的需求,农牧民所思所盼,做好服务,办好实事,为新时代科右中旗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16年的坚守,背后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技术可能会过时,方法可能会更新,但为农服务的初心永远是最坚实的根基。当你真正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你的工作自然会找到方向。16年,从办公室到田埂,她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责任编辑:韩玉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