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IPO撤单率上升 须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A股IPO撤单数达到79例,较去年同期的65单增长约21.54%。其中,创业板占据45单,科创板、北交所、沪深主板分别有18单、8单和8单。步入全面注册制时代后,IPO撤单率提升,有必要引起重点关注,也有必要探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IPO出现撤单现象,如今已经成为常态。但撤单数量较多,且撤单率上升,显然不能再解读为“常态”。对于这种不太正常的“常态”,个人以为有必要引起市场的足够重视。

表面上看,IPO撤单率上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包括政策调整与监管进一步强化。政策调整方面,去年末,监管部门对科创属性评价、创业板定位进行了修订,导致众多申报企业不再符合板块定位而不得不撤单。像深交所发布的《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从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等方面,设置符合创业板定位的具体衡量指标。如果任何一项指标不达标,那么将无缘登陆创业板。

市场监管方面,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的持续开展,对IPO申请企业所产生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几年来,IPO抽查多次出现一查就撤现象,显然并不是偶然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IPO现场检查抽中企业的撤单率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甚至抽中5家企业,其中就有多达4家企业撤单的故事上演。

现场督导方面,发现的问题亦比比皆是。相对于发审人员看申请材料的“纸上谈兵”,现场检查与现场督导,能够发现更多在审核过程中无法发现的问题,对拟IPO企业所产生的威慑力是不言而喻的。现场检查、现场督导的持续开展,对于拟IPO形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监管部门推行“申报即担责”的监管理念,也导致多家拟IPO企业不得不进行撤单处理。

众多拟IPO企业因现场检查与现场督导纷纷撤单,或与这些企业抱着一种侥幸的闯关心态有关,其蒙混过关的意图非常明显。然而,在监管部门强化监管的背景下,成为漏网之鱼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如此,撤单或成为明智的选择。

不过,注册制下撤单率的提升,显然还须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注册制以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为核心,而且,在全面注册制时代,无论是科创板、创业板还是沪深主板,企业上市条件也更具包容性,客观上讲,这对于拟上市企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不排除某些拟上市企业以为,只要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就能实现上市的可能。然而,注册制下上市条件更具包容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与门槛。

而且,撤单率的上升,也与某些中介机构没有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有关。统计显示,某券商1季度有IPO项目48个,其中7个撤回,占比14.58%。另一券商有IPO项目52个,其中6个撤回,占比11.54%。个人以为,这两家券商的撤回比例其实并不低。中介机构保荐项目撤回比例高,与其没有把好关有关。个人以为,或也与其没有勤勉尽责,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针对拟IPO企业撤回率上升的现象,个人以为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应对。比如对于撤回率比例较高的保荐机构,对于其保荐的项目,应全部进入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名单。由于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更能发现问题,无形中能够进一步压实保荐机构的责任。此外,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拟上市企业,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在五年内不受理其IPO申请材料。而对于未勤勉尽责的中介机构,当然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