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圈造富运动背后,是「富士康」式的员工劳动?

作者 | 宋新澳

编辑 | 王晗玉


(资料图片)

无论是锂电装备亦或是电子代工,都是流水线上的工厂。

2022 年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 " 锂电 " 出镜率极高,宁德时代的曾毓群、黄世霖分别排在第 3、第 26 位,天齐锂业的蒋卫平家族排在第 73 位,先导智能的王燕清、倪亚兰夫妇排在第 224 位。而对于众多一线工人," 肯干活就有钱拿 ",或许也是他们参与这场造富运动的主要动力。但其背后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几乎被全厂利润的辉煌所掩盖。

时至当下,锂电设备厂似乎仍绕不开加班。同时,下游需求变化也考验着厂商的资金链承受力。

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低迷,不少车企放出降价促销手段。而与需求降温相对的,供给端却十分火热。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及签约项目达 24 起,总投资金额超过 2055 千亿元。

作为上游环节,设备厂商的经营业绩直接受到电池厂商的扩产节奏影响。其中,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在 2023 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

与此同时,先导智能现金流则继续承压。2023 年一季报显示,先导智能该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7.08 亿元,相较 2022 年同期的 -12.11 亿元,下滑 41.03%。

另有先导智能内部员工对 36 氪透露,今年以来受新能源车需求不景气影响,锂电设备厂订单出现明显下降。

宁德时代 " 卖铲人 " 的压力

订单、收入、现金流不同步的背后,是锂电设备厂难逃的周期错配。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 36 氪解释称," 锂电设备厂的生产周期往往比较长,同时又需要准时交付,资金链承受着高压力,是一个慢周转行业。"

这种节奏几乎贯穿锂电设备厂的整个项目流程。

据财信证券研报,锂电设备为订制品,制造厂商在接到客户订单后,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化生产,再发货到客户处,进行安装、调试、产能爬坡等步骤。一般在合同签订后,锂电设备厂 6 个月内可完成设备的生产,6 个月内可完成客户处的安装调试及产能爬坡。

由于生产周期较长,下游开工的项目往往会提前向设备厂家下订单。IPG 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 36 氪,动力电池项目在开工之前的工艺选型阶段就已确定好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并向设备厂家下订单,从而会推高之前的订单数量基数。

在回款环节,锂电设备厂商也是根据生产、验收等周期分批收款。据了解,锂电设备行业的付款模式一般为 "3331",即合同签订后,客户先预付 30% 的定金,发货前再付 30%,验收合格付 30%,验收合格 365 天后无异常付 10%。因此,锂电设备厂在生产、交付过程中时常需要做大量垫款。

而动力电池圈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进一步压制了锂电设备厂在付款周期上的话语权。

市场调研机构 SNE Research 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达到 133GWh。其中,宁德时代稳居第一,市场份额达到 35%,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比亚迪排名第二(16.2%),LG 第三(14.5%)。三家公司合计占到全球市场的 65.7%。

作为锂电设备头部供应商,先导智能的客户列表中也不乏上述一线企业。其中,在 2021 年 6 月 23 日,先导智能向宁德时代定向增发约 1.12 亿股股份,令后者跃居为先导智能第三大股东,从此两家进一步深度绑定。

与大客户达成股权合作,为先导智能提供了更稳定的订单来源,但同时也加大了其应收账款规模。2022 年末,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拖欠先导智能的应收账款达到 35.25 亿元;拖欠其合同资产 5.42 亿元。

除了行业回款周期普遍较长以外,江瀚认为,先导智能一季度现金流吃紧更多与其自身业务在整体产业链的变化有关。

"先导智能这些年进行产业上的扩张还是比较厉害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回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本来这个产业就不是高周转行业,所以在这方面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

此前在 2017 年,先导智能收购锂电池后端自动化设备生产商珠海泰坦新动力电子有限公司(下称 " 泰坦新动力 "),业务延伸至卷绕机之外的后端市场。

公告显示,上述交易对价为 13.5 亿元。而当年,先导智能全年的归母净利润仅 5.37 亿元。

此外,泰坦新动力 100% 股权的预估值为 13.8 亿元,但截至 2016 年 10 月 31 日,泰坦新动力净资产为 5531.81 万元,相当于预估增值率为 2394.66%。

收购完成后,2017 年先导智能账上新增加 10.92 亿商誉。其称,如泰坦新动力未来经营状况恶化,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将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高配版 " 富士康 "?

周期错配下,锂电设备厂资金链承受压力,但在过去几年,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发展加快,锂电设备厂曾迎来一波订单高峰。据先导智能财报,2022 年度,锂电池公司陆续公布了庞大的扩产规划,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扩产招标。公司报告期内新签订单金额达 260 亿元(不含税),创历年新高。

行业高景气阶段,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在加班加点赶工。江瀚介绍,整个锂电产业的需求往往比较紧急,而市场的压力相对较大,竞争属于 " 白热化 " 状态,所以经常需要加班来满足业务需求。

对于先导智能这样的乙方,节奏会更快。2022 年先导智能订单创下历史新高,同样快速扩张的还有其员工规模—— 2022 年先导智能员工人数增长至 18774 人,较 2021 年增长近 4000 人。

即便一年扩招近 4000 名工人,但员工负荷依然很大。一名先导智能内部员工向 36 氪表示," 前两年订单太多了,真是干不完。从操作员工人到工程师,几乎都要加班。先导又是乙方,很多人受不了气就跑了。"

同属制造业,同样的高强度工作,类似的 " 加班加点 " 不禁让人联想到富士康。" 先导、富士康都属于制造业,没什么大区别,肯干活就有钱拿。" 前述员工表示。

此前在 2015 年,富士康曾被当时的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点名批评长时间违法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过重的加班也将造成员工的高流动性。新华每日电讯于 2010 年刊发的《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一文曾提到,深圳富士康 45 万员工中,工作 5 年的员工只有 2 万人左右,而工作不到半年的员工高达 22 万人,每年员工流失率达 35%以上,这意味着富士康几乎每 3 年就要完全换一批人。

此外,客户方因为供应商管理问题将其剔出供应链,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对于供应商的管理,苹果公司就提出明确要求与处理手段。在《供应链中的人与环境》2023 年度进度报告中,苹果提到,在已投入时间并参与相关工作的情况下,如果供应商仍不愿意或无法纠正违规行为并改善运营,以满足要求,会面临被移出供应链的风险。

自 2009 年以来,苹果已将 25 处制造供应商场所设施和 205 家冶炼厂和精炼厂从供应链中移除。

而在锂电行业,尽管先导智能也在 2022 年度 ESG 报告中提及员工发展的多渠道激励、不同类型的人才培训、基本福利等关怀举措,但一线员工对这些文字披露的感受并不明显。

前述员工对此表示," 先导做的就是一些大工厂的订单,没什么其他福利,而且不同部门的差异比不同公司都大。" 在职业发展上,他提到海外子公司更加容易晋升,但海外大部分以锂电事业部为主,要求更高。

近年受欧美等国家汽车电动化浪潮影响,海外市场空间广阔,不少锂电企业纷纷出海淘金。先导智能 2022 年年报显示,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升级,其目前已在全球建立了多个海外分子公司。2022 年,上市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海外销售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 30% 以上。前述员工则透露,海外子公司由于受到当地法律监管,加班不像国内一样严重。

对于内部员工提到的离职率、员工关怀举措以及海外子公司管理制度等问题,36 氪曾致信先导智能试图做进一步了解与核实,但截至发稿前对方尚未回复。不过企业 ESG 实践、员工关怀需要落实到一线员工身上,而非停留在 ESG 报告表面。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有望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缺乏切实有效的员工关怀措施,最终也将拖累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扫码获取精彩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