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孕育出扬州多彩文化

清晨六点半,江苏省扬州市御码头边的冶春茶社就响起了排号声。

“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糕;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扬州民谣里这样“唱着”扬州人的早上。到扬州,喝茶不叫喝茶,而叫吃早茶。从趣园到富春、冶春、怡园……扬州人、外地游客每天都把茶社挤得满满当当。

在文化学者韦明铧看来,“扬州的历史文化,大致由若干个层面累积而成。”它至少可以分为技术、艺术、学术三个层面。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扬州的美食、戏曲、扬州的八怪与学派等。

 

博物·早茶

“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蟹肉馅、笋肉馅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糖一点油,蒸得白生生、热腾腾,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余味。”朱自清和家人每次回扬州,都禁不住要品尝扬州点心。

扬州早茶主要由茶水和点心组成,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习俗。“皮包水”即吃早茶。

“昔日扬州,生活豪华;扬州的吃,就是被盐商培养起来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在《食在扬州》中写道。明清时代,扬州茶馆大兴。现在,扬州最有名的茶社是晚清陈霭亭开设的富春茶社。其以浙江龙井、安徽魁针、扬州珠兰研制成“魁龙珠茶”,香气浓郁,沁人心脾。茶社中,蟹黄汤包、水晶肴肉、大煮干丝、虾籽饺面、翡翠烧卖、千层油糕等,令人垂涎欲滴。一个包子捏成二十四道皱褶,一方油糕号称千层,可能这就是扬州人“食不厌精”的生活方式。

早年的富春是以花起家。得胜桥富春茶社老店经理王洪波说,富春早年是花局,花是富春的缘起。明清时期,扬州成为全国闻名的盐业集散中心,商业繁荣,文化发达,风雅成气,形形色色的花园、花局、花市遍及大街小巷。富商买花点缀厅堂、小店租花装点门面,每逢过节买花送人也是文雅之举。

博物·盆景

在扬州瘦西湖北面弃船登岸,便来到一片地势高低起伏的地方——扬派盆景博物馆。在露天的博物馆里,一盆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黄杨、红枫、银杏、杉柏盆景穿越历史,静静汲取天地之灵秀。孕育在长江与运河交界地的扬州盆景,既有北方的矫健雄奇,又有南方的飘逸婉约。一层层如云片似的规整造型,是扬派盆景的精髓所在。“一寸三弯”的技艺,让扬派盆景得以与苏派、川派、海派、岭南派并立于世。

《扬州画舫录》中记录道:“湖上园亭,皆有花园,为莳花之地……养花人谓之花匠,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

“扬州盆景的剪扎技术,大约在明清时臻于化境,这是因为明清时扬州汇聚了许多花匠。它最大的功夫在于剪扎,特色就是古拙经久,气魄雄伟,能从小中见大,而不忸怩作态。”韦明铧说。

博物·扬剧

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之风与江北的朴实之气,蕴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

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这样描写扬州歌台的热闹:“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从这里走出来的扬州参军戏名伶刘采春,是唐代戏曲的代表人物。参军戏是一种滑稽戏,类似于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参与。

“扬剧的柔美温驯和川剧的跌宕不羁,属于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在戏曲声腔上,扬剧是由香火、花鼓、清曲等地方艺术构成,显得乡土气十足,轻盈而活泼;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戏等不同源流的艺术组成,显得古典味浓厚,深沉而多姿。”对比扬剧和川剧,韦明铧这样评价。

博物·文人香

“天下香料,莫如扬州。”早在隋唐时期,扬州就成为国际香料贸易和交流中心;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把文人香与诗歌、绘画、音乐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明清时期,熏香文化发展更上一层楼,扬州人周嘉胄香学著作《香乘》被收入《四库全书》;扬州先后产生戴春林、薛天锡、张元书、谢馥春等香业品牌,风靡海内外,形成独特的扬州地方产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如今,文人香已被列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在自己的工作室打造了一间“扬州熏香文化史料馆”。在他看来,香学是一门人文艺术,它不仅出现在《离骚》《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更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是文人自身情志的表达。香方的谱写、香器的选择、空间的陈设等,都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他说。

“文人香制作的步骤非常讲究,包括甄选香料、炮制萃取、依方配伍、和香粉、醒香泥、塑形成香、理香、窨藏醇化、包装成品九大步骤。”传承了文人香制作技艺,王其标致力于恢复香方、传播香文化。“文明在交流中互相借鉴,香文化也应该如此。”王其标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张杰 边雪 江苏扬州摄影报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